以高考引导强化体美劳教育:意义、维度与命题思路
栏目: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提出了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而且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提出了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而且指出了改革发展的路径。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就基础教育领域而言,“高质量教育体系”不仅包括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还包括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评价体系。二者只有协调一致、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提出“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2]。目前的高考内容体系主要是考查语数外等学科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即智育。近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即德育)在学科试题中越来越多地得到体现;相对而言,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高考内容中的体现尚不够充分。如何在高考中强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关素养的考查,建立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体系,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1 通过高考内容体系引导强化体美劳教育的意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也是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教育的各个环节、推行的各项改革举措都必须服务于这一目标。在高考内容体系中加强体美劳相关素养的考查,是彰显高考育人功能的需要,也是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时代要求。


1.1 推进全面育人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


  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程属于“副科”,在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课时得不到保障、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相应的器材场地等硬件设施等,使得体美劳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这样的实际状况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进入新时代以来,特别是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得以强化,轻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倾向得到根本性扭转。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同年7月,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及评价机制等提出指导性意见和要求;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意见》;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于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提出目标和要求,明确了实施路径。
  随着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学校体美劳的课程教学体系及保障条件越来越完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取得积极进展,呈现出新面貌;但是,由于体美劳的评价并未成为高校招生重要依据,因而其在教学中的地位远未达到语数外等学科,离国家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考试具有重要的反拨作用,特别是具有高利害性、事关考生切身利益的高考,如果能够重视体美劳素养的考查,对于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体美劳教育的价值,引导学校重视体美劳教育、开齐开足上好体美劳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义务教育阶段,经过多年探索,体育中考和美育中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引导义务教育“五育并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高中阶段,当前实施的高考综合改革采取“两依据一参考”的高校录取方式,对体美劳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由于实际操作中的问题,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发挥对体美劳的考查和引导作用,那么,在高考评价体系中补齐体美劳的短板就变得十分重要且必要。只有在考试评价体系中重视体美劳相关素养的考查,充分发挥考试评价“指挥棒”的引导和倒逼作用,以评促教,才能真正提升体美劳教育的地位,使其在育人过程中发挥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2 保障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完整性的要求


  《总体方案》提出“改进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要“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2],为学生评价改革确定了基本方向。教育部2022年印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将学生发展评价分为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艺术素养和劳动实践5项关键指标,对应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也就是说,从评价内容的角度看,对学生发展进行评价,必须包括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否则就是不完整的、片面的。
  从育人过程的角度看,所有教育活动对人产生的育人成效,很难截然分离为这是德育,那是智育、体育,或者美育仅在这里体现,劳育只在那里浮现……实际上,每一种教育教学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具有综合影响,产生综合效应,各育的成长效应往往是相互贯穿、相互渗透和相互滋养的[3]。德智体美劳五育不是割裂的、分离的、独立的、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影响,具有内在的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例如,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五育融合”是“五育并举”育人方针的实践方式和落地途径。与教育教学过程的“五育融合”相对应,考试评价也应树立“五育融合”的整体评价观,践行“五育融合”的考试评价方式。
  从评价方式的角度看,相比语数外等学科,体美劳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活动性,在考核评价上,更应突出综合评价,更多采用过程评价、增值评价,这也正是《总体方案》和《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的指导思想。在改进体美劳的考核评价方式方面,许多地方和学校围绕过程评价、增值评价进行了很多创新探索,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以纸笔考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结果评价没有价值,可以弃之而不顾,在高考内容体系中加强体美劳的考查,是建立完整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的必然要求。




2 在高考内容体系中引导强化体美劳教育的维度取舍


  在现有高考内容体系中加强对体美劳的考查以引导体美劳教育,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从什么维度考查学生的体美劳素养。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首次明确提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在整合“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凝练提出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从“三维目标”的视角看,体美劳与其他学科一样,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成体系的内容。在目前高考科目体系下,对体美劳不可能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只能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聚焦价值观念和思想精神层面,从“道”的层面而非“法”和“术”的层面进行体美劳素养的考查,否则各学科的高考就会变成“学科+体美劳”的拼盘或大杂烩。具体而言,体美劳教育在价值观念、思想精神层面,均有着极为丰富、值得挖掘的内容,这是高考命题应重点考查的范畴,需要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


2.1 体育考查维度


  体育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具有极为丰富的育人价值和精神内涵,这一点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我国近现代体育教育的重要开拓者、清华大学马约翰教授认为:体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教育;体育除了作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它同时也是一种建树人格的重要手段[4]。在马约翰看来:体育不仅能够培养勇敢、坚韧、自信、进取、决心等方面的意志品质,还能促进社会品质的完善,培养包括公正、忠实(集体主义)、自由、合作等精神品质在内的体育家精神;而且体育培养起来的道德品质,可以迁移运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其中: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主要指向专业知识与技能、体质健康指标,而体育品德则指向精神与价值观层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品德是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3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5]作为非体育专业招生的普通高考,可以将考查的落脚点放在课程标准对体育品德3个方面内涵的阐述上,凸显“以体育人”的理念。


2.2 美育考查维度


  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当下的美育,应该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推动社会变革等方面凸显审美、艺术的人文价值[6]。《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这为通过高考内容体系引导加强美育提供了原则性指导和方向性引领。

  关于美育,普通高中设置了艺术、音乐、美术3类课程。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标准对3类课程的核心素养界定如下: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情趣和文化理解[8],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9],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10]。可见,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是美育强调的超越具体学科门类的共通素养,可以作为高考内容体系的考查方向。


2.3 劳动教育考查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1]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阐述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时,也特别强调“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12]

  学者成尚荣认为:劳动教育的核心是价值体认,即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各个层面体验、探究劳动的价值,并使之内化为价值观;价值体认影响并决定着劳动的意义,影响并决定着学生劳动的自觉水平,也必定影响并决定着劳动教育的境界;劳动教育的价值体认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即深刻认识劳动与人性、劳动与幸福、劳动与创造、劳动与道德的关系[13]。高考内容体系可以抓住价值体认这一核心作为考查方向。
  总之,在高考内容体系中强化对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考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为选拔体美劳专业性人才服务。因此,必须有所为,即强化价值引领、思想教育和精神培育的考查;同时又应有所不为,即不应以全面考查学生的体美劳素养为目标,特别是带有明显体美劳学科属性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应作为高考内容体系的考查维度。


3 在高考内容体系中引导强化体美劳教育的命题思路


  如前所述,高考可以从价值体认和精神培育的维度发掘体美劳教育的育人价值。价值观念、思想精神、意志品质等往往内隐于相关学科知识中,甚至超越具体学科知识点而具有更强的跨学科综合性。一般而言,价值观念层面的教育,在学习方式上更加强调实践、思辨和内化。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视角看,价值观念、思想精神对应的认知层次主要是“分析”“评价”和“创造”,其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旨在引导强化体美劳教育的高考试题应以分析、评价、创造层次的考查为主,笔者认为,可以围绕以下方式进行探索。


3.1 命制依托情境的试题


  情境是将价值观念融入试题的良好载体,命制情境化试题是高考命题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创设与体美劳相关的生活实践情境或学科探索情境,都需要依托一定的背景材料,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字或图片、表格等非连续性文本或声音来呈现。从题型角度看,写作和阅读理解类题目最容易创设相关情境,落实考查要求及引导意图。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有不少以体美劳为主题的,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为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该作文材料创设了一个同学间讨论劳动话题的生活实践情境,要求学生写一篇演讲稿,体现对劳动的认识与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导向对劳动的价值体认。再如,2022年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40题,以某小学创办“开心农场”开展“新劳动教育”创设情境,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该小学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这些试题都是非常典型的体现体美劳素养考查的情境化试题。
  命制情境化试题,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嵌套一个与体美劳相关的生活实践情境,而与要考查的知识内容关联性不强,有没有这个情境都不影响考生的理解和答题;要警惕泛情境化倾向,不能牵强附会,不能为情境而情境,应该倡导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深化学生价值体认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情境化试题。


3.2 命制融合学科知识的试题


  对体美劳素养的考查,必须与高考所考学科的学科知识、学科思想有机融合,具有所考学科的鲜明特色。德智体美劳五育具有内在关联性,命题应找准各学科与体育、美育或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性和结合点,在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过程中激活体美劳相关认知。事实上,跨学科综合性学习、项目探究式学习本来就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改革方向,这种跨学科不仅仅限于智育范畴内的学科间,也包括与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融合。以2019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第4题为例:

图片

该题将数学相关知识与著名雕塑作品“断臂维纳斯”有机融合,在考查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人体黄金分割之美。这道题成为大众热议的“网红题”,很多人因为这道高考题而对“断臂维纳斯”和黄金分割有了更深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美育的作用。

  此外,2022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甲卷第14题,以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项目为背景,要求计算其中一段圆弧雪道的半径。该题将数学知识和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体育运动需要讲究科学。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20题,展现我国不同时期的劳模风采,让学生深刻领会劳模精神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25题,围绕盛唐书法的时代气象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承载的美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这些试题很好地将学科知识与体美劳融为一体,让人“身处其中而不自知”,与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是一致的。
  在命制体美劳与学科知识融合的试题时,需要注意2点:一是不能为了融合而命制偏题怪题,偏离了学科知识的考查重点;二是采取简单“嫁接”方式,将学科知识与体美劳价值观念拼凑在一起,将隐性的价值观念在题目中以较为直白的方式强行“植入”,未能实现深度融通。这些融合不但弱化了试题的评价效果,而且起不到引导体美劳教育的作用。


3.3 命制激发深度思考的试题


  对体美劳相关素养的考查,不管以何种题型和什么样的情境呈现、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学科知识融合,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程教学中,没有学生的思维参与,学习就没有真正发生;同样,高考试题如果不能让学生思维深度参与、无法拨动学生心弦,就无法真正起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以2021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题为例: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该作文题通过文献材料展开“体育之效”的话题探索,引导学生认识体育价值、体育精神,甚至拓展到更高、更广的层面辨析“强与弱的转化”问题,对学生评价、分析、创造层面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再如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43题,以旅游区观景台创设情境,要求考生评价观景台对旅游者欣赏风景的影响,相信很多考生看到这个题目就会想起卞之琳那首富有哲理的诗——《断章》。题目具有引导学生感知观景台作为旅游景观和满足审美需求的双重属性,这道题也有着较为浓厚的思辨色彩。
  语言是价值观念、思想精神的载体,而思维是价值观的灵魂。思考与辨析是价值体认的实现途径,要让学生理解、认同某种价值观念和思想精神,最好的方式不是说教灌输,而是让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审视并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和感悟。在涉及体美劳的高考试题中强调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参与,不仅是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考教衔接理念的体现。

  实践中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语文、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这类带有明显人文色彩的学科,在进行试题情境化设计时,将体美劳的价值观念、思想精神融入其中相对容易;而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类自然科学属性强的学科,如何设计出学科知识与体美劳深度融合、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的“强关联”的情境化试题,确实是一个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换个角度看,是不是普通高考所有考试科目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都要有相等权重的体现,都要进行同样程度“跨育融合”和情境化设计?显然不是。通过高考试题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校加强体美劳教育,依托的是内容体系,我们应以整体、系统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例如,语文、外语最适合命制与体美劳融合、且最容易进行“强关联”的情境化试题,那么,语文、外语应承担起引导强化体美劳教育的“主力军”作用,其他科目则次之。在命制高考试题时,各学科都应树立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觉意识,但同时也应根据学科特点确定体现的程度和方式,不能机械僵化地理解,更不能形式主义、表面化地落实。